思路清晰,目的明确。
牟指挥使很是佩服,但也以锦衣卫的视角,提出异议道:
“大元帅神武,我实在佩服,不过,仇大将军所率骑兵,为何不再一分为二,一路,过陉岭、什贲,绕到后套平原后,再抵至西套平原。
一路,过平阳、长安、走陇山南麓。
这两路军,最终在灵川汇合。
这样,彻底包围河南地,河南地岂不是唾手可得?”
闻言。
王守仁颇为惊讶看着牟指挥使。
这份军事制定能力,在军方诸将中也是少有的。
按照牟指挥使的行军路线,仇钺所率大军,就像是个套子,将整个河南地罩在其中。
两路骑兵,通过不断压缩河南地鞑靼人的生存空间,达到拿回整个河南地的目的。
稳妥?
太稳妥了!
而正因为如此,天巡军才不能这样干。
“国朝骑兵速度虽然快,但这种包围圈的方式,是无法完全瞒过鞑靼人的,只要鞑靼人警觉,必然会选择从灵川往阴山大本营撤离,那样,天巡军是拿回了河南地,可却像成化复套那般,未伤鞑靼吉嚢部筋骨。”
王守仁点点头,正色道。
河南地。
只是北征的一个大目标。
但却不是终极目标。
此战,是为了完全消灭鞑靼一族,那么,分阶段消灭鞑靼各部军队就很有必要。
就以牟指挥使的作战计划为例,两路骑兵合围。
鞑靼吉嚢王只要没有脑疾,就不可能在知晓包围圈后,还命令本族军将待着不动。
这与鞑靼是否惧怕天巡军无关,而是不值得。
鞑靼骑兵在包围圈外,和在包围圈内,是两个天地。
鞑靼吉嚢王,绝对会命令河南地的军将在包围圈合拢前,跳出包围圈,撤到阴山大本营再做打算。
反正河南地,包括整个河套平原,鞑靼又不是没丢过。
人,比地重要。
这是游牧部落的信条。
();() 如此,天巡军即便拿回河南地,也只是获得了土地和其上的一些牛羊。
没有对鞑靼吉嚢王军造成多大伤害。
这符合大目标利益,却不符合最终目标利益。
而他的自东向西征伐,是利用骑兵的快速移动的特性,对鞑靼在河南地的吉嚢王军,进行突骑打击。
这样,切断了河南地、吉嚢王的联络,而且,挡在了鞑靼河南地军将撤向阴山大本营的必经之路上。
西套平原以西是沙漠,即使鞑靼河南地军将想从西绕路再往北回到阴山大本营,也没办法短时间完成。
以仇钺骑兵的速度,寻着踪迹,肯定能追的上,将之尽诛。
或许。
鞑靼河南地军将会誓死抵抗,造成仇钺骑兵额外损失,但如此一来,整个河南地,连人带地,天巡军全部拿下!
这对正面的二十万天巡大军北上进攻吉嚢王牙帐,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天巡军首战,就是要把鞑靼三大部落之一的吉嚢王部,囫囵吞下。
在整个北征作战计划中,吉嚢王部不重要,但没有吉嚢王部对国朝很重要!
牟指挥使听到这豪气干云的构想,不禁喉咙滚动。
何谓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