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快穿之带着系统去旅行 > 第209章 特别的礼物(第2页)

第209章 特别的礼物(第2页)

窦太皇太后一生历经高祖、吕后(惠帝)、文帝以及景帝四朝,可以说是见多识广,经验极其丰富。她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处理起朝廷大员来犹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几乎无人敢于挑战她的权威。

让窦太皇太后暂时掌管军政大权,主要就是希望借助她的智慧和稳重,尽可能地减少刘彻在执政道路上走入歧途的可能性。

其实在景帝离世之时,窦太皇太后已然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即便她的身体还算康健,寿命再长恐怕也不会过十年。

如此一来,等到那时刘彻早已成年,心智成熟且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掌控朝政大局,接手治理国家也为时不晚。

更何况刘彻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其身边环绕着众多信奉黄老思想的人物。

不仅他的老师们皆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就连他日常居所内进进出出的侍从以及负责教导他的人员,都是由太后和景帝精心挑选出来的黄老之士。

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下,刘彻自幼便开始接受黄老之术的系统教育。

可以想见,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刘彻对于黄老之学的理解与领悟必定日益加深,会将其奉为圭臬,祖孙的治国理念一致,权力的交接不会起波澜!

不得不承认,景帝对于刘彻未来之路的铺垫可谓是用心良苦、精心谋划!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等方面,景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明智而果断的举措。

他以高瞻远瞩之姿和深谋远虑之心,巧妙地布局着一切。使得刘彻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顺利地接过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权杖,并将其扬光大。

然而,世事难料,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当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样说话。

当然啦,这种说法或许稍稍有些夸张成分在内,简诺还曾和直播间的小伙伴们吐槽,说儒家在搞舆论方面挺有一手的!

但不得不说,多诵读《诗经》,对于一个人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的确有着极大的益处。

想当年,汉景帝和现代的鸡娃家长一样,子女教育,一样重视,更何况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更是上心,一切配置都要最好的!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特别选派了儒学大师申培门下专门研修《诗经》的得意门生——王臧,前来教导刘彻研读《诗经》。

谁能料到,这次看似平常的教学安排,竟然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瞬间激起了刘彻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文学热情。

对此,简诺深有体会,犹记得有段时间他经常兮来兮去的,格外喜欢缁衣,还想取个“子都”的字。。。。。。

随着对《诗经》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彻愈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同时也因为这部经典之作而对儒家的其他典籍作品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好奇之心。

此时正值青春年少、锐意进取的刘彻,满怀着雄心壮志登上皇位成为一代天子。

在他眼中,无论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亦或是坚守基业稳固江山,要实现“定天下,万物伏”的宏伟目标,唯有倡导君臣父子之间严格的伦理纲常、着重强调尊祖忠君等核心观念的儒家学说才能担当重任。

相比之下,那主张“因循虚静”的“黄老之道”则显得过于保守和消极,难以满足他心中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最近刘彻频繁地与赵绾、王臧二位先生假借讲学之名,在宫殿内密谈商议。计划招纳贤良,取直言极谏之士,询问古今治国之道的消息已经不是个秘密。

太皇太后不可能一无所知,对孙子自然有所不满,很多事面上不显,但心里还是介怀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在简诺面前说儒生巧舌如簧给刘彻灌迷魂汤!

虽然刘彻暂时被新式马具吸引了注意力,想要组建一支新军,牵制了心神,注意力生偏移,还未下达求贤令。与窦太皇太后之间尚未因儒道之争引过于激烈的正面冲突。

但刘彻身旁的那帮儒生师傅们却丝毫不加掩饰他们那蓬勃的野心。

这权力的角力,犹如隐藏于海面之下波涛汹涌的暗潮一般。

时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时而又掀起惊涛骇浪,令人猝不及防。

此时此刻的儒道两家,若要讲得直白些,便是一方正竭尽全力地向上攀爬,妄图占据高位,另一方则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将对方往下踩踏,使其永无出头之日。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冲突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

不是东风彻底压过西风,便是西风以雷霆之势盖过东风,二者绝难共存。

这场冲突或许不会在今日骤然爆,但明日呢?后天呢?

终究是避无可避,没有丝毫调和转圜的余地可言。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总有为数众多之人终日在那里密切关注着,悉心揣度上位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期盼自己能够精准把握圣意,从而投其所好,攀附权贵以求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简诺抚摸着手中的竹简,窦太皇太后赐下《老子》,无外乎想通过自己的口,告诉刘彻——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前瞻后顾,慢慢地来。

窦太皇太后的本意是好的,可不见得刘彻愿意领受啊!

简诺放下竹简,揉了揉眉心,礼物不好收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